品味花苗山歌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2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花苗是苗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因其民族服饰色彩斑斓绚丽而得名。主要散居在湘桂黔接边地区的通道、靖州、黎平、锦屏等县。虽然人口不多,分布地域也不广,但是花苗的民族传统文化别具特色。长期以来,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受到外来的文化影响较小,因而这片土地上的苗族文化至今仍保存比较完好。特别是这里的花苗山歌,堪称为少数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些乡土味道十分浓郁的原生态民歌,因大多取材于自然山水和民间生活,用于乡间野里,而俗称为“山歌”,在靖州一带也称“歌鼟”。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靖州县境内的花苗歌鼟已率先进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的花苗表演队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文艺节目演出,受到了行家和社会各届的广泛赞誉。通道境内的花苗山歌,也于2011年列入了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潘仕品、杨格等同志主编的《通道花苗山歌集》,已经公开出版发行。这些丰硕成果,对于这片山水中幸存下来的苗族原生态山歌文化的推介、传承和保护,将会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我生在这片土地,长在这方山水。在青少年时代,曾经饱受花苗山歌文化的薰陶。虽然时光渐行渐远,但那些美好的青春岁月常常让我眷恋回味,从心灵深处感觉到花苗山歌那无穷的魅力,特别是她的艺术感染力。

 

ABUIABACGAAgvKHPkgUo7dOhigYw2AQ4wgM.jpg


  一、花苗山歌像一条古老的河流,源远流长
  苗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三苗”时期,乃至后来的春秋战国,由于连年战乱,苗民被迫由北向南大迁徙。唐宋时期,有部分从江西、洞庭湖一带迁到湖南西南边陲的靖州、绥宁、城步地区。从此,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长期定居下来。千百年来,苗族不断地辗转迁徙,各部分苗民彼此隔绝,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因而有了花苗文化。战乱平息,生活安定,为花苗山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流传至今的花苗山歌来看,有不少的歌词内容取材于该区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山水。如歌词中就有分别记载靖州、通道、黎平三座县城历史沿革的“盘问歌”,也有描述靖州十大历史景点的“十景歌”,还有花苗历史上48个团寨以及中部花苗18个团寨的“寨名歌”。同时,花苗山歌在句式和格律方面非常类似于唐诗,可见受到唐代诗歌风格的影响之深。由此可以推测,花苗山歌文化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后的宋朝时期,也就是花苗祖先迁入靖州一带定居之后的年代。由于历代歌师的不断创作、加工、运用,以及民间的广泛传唱,才逐步发展成熟。而今,民间流传下来的花苗山歌多达2000余首。从歌词的整体风格还可以看出,花苗山歌与海南的“儋州山歌”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其中有两首歌词这样写道:“歌在儋州开唱起,花在湖南湖地塘; 田生造歌凡人唱,李妹制花世上玩。”“排日有个天夜了,歌在儋州园内排;歌在儋州园内唱,打开园内花歌台。”此外,这里的花苗山歌,与通道境内的四里山歌,城步的苗族山歌,以及贵州榕江、剑河一带的苗族山歌比较,除了唱腔有明显的区别外,其歌词的主体风格也极为类似。如:四句七言为基本一首;男生称女生为“良”、“姣”;女生叫男生为“郎”;男女青年约会对歌称为“攀花”。
  
、花苗山歌像一片蓝色的大海,深邃广阔

  花苗山歌源于民间日常生活,歌词内容可随不同的场合、情景、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是花苗情歌。这是花苗男女青年在谈情说爱时,在“花园山”约会所唱的歌。为了给花季少男少女提供固定的约会场所,花苗的每一个村寨都要在村寨附近的山上,确定一至两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为“花园”。男女双方约定时间到花园对歌的活动俗称“坐花园”,也称“坐茶棚”。花园情歌的内容,按照花园活动的先后顺序可分为10余种。主要有:约伴上花园山的“进园歌”;相互赞美的“奉承歌”;相互自谦的“卖小歌”;恭维对方的“对口歌”;陈述双方情感的“陈情歌”;表达爱意的“缠绵歌”;久别思念的“相思歌”;双方赠送定情物的“接(送)礼歌”;约定下次相会日期的“约定歌”;表达男女离别之情的“分离歌”。
  二是茶堂对歌。茶堂对歌是花苗青年男女在村寨内开设歌堂双方对唱的歌。花苗男生以邀请姑娘烧油茶为引子,双方摆擂台对唱山歌,以充分展示各自的山歌功底。茶堂对歌涉及的歌词内容极为丰富。按特定程序,可分为约伴歌、盘门歌、问候歌、猜谜歌、初会歌、讨茶歌、谢茶歌、盘问歌、聪明歌、古人歌、花歌等12种。一般要唱上几天几夜,但最终也难分高低。因此,能够进入茶堂里对歌的花苗男女,都是一村一寨特别能唱山歌的顶尖高手。

 

ABUIABACGAAg1qHPkgUo04j2_gYw2AQ4wgM.jpg


  三是婚嫁礼歌。婚嫁礼歌是花苗男女双方家中举办婚礼活动期间,主宾双方和男女之间所对唱的歌。此类歌词,文字精炼,引经据典,寓意深刻。一般由歌师领唱,先报歌词,大伙跟着合唱。因此,这种类型的对歌,主要考验的是各个村寨里那些歌师超强的记忆力和非凡的应变能力。花苗有其独特的婚嫁习俗。一般要经过娶亲、婚礼、回门三步礼仪。婚喜到来,新郎家里都要请上由六人组成的接亲队伍(俗称“六亲客”),来到女方家中娶亲。第二天,“六亲客”接得新娘和伴娘(也称“陪花”)后,即在男方村寨举行婚礼。期间,除男方家里操办的主宴之外,还要以亲戚和房族的名义摆设客亲酒席、房族酒席。同时,还要举行坐夜、讨烟豆、担井水、讨花带(帕)等唱歌娱乐活动。整个婚礼要持续2-3天。活动结束后,由男方组成的六人“送亲客”挑上回门礼物,将新娘和伴娘送回娘家。然后女方家中再举办嫁女宴席。整个婚嫁活动,歌声不断,热闹非凡。婚嫁礼仪的歌词内容也很多。主要有娶亲活动所唱的上马歌、路头歌、接客歌、送歇歌、梳洗歌、坐夜歌、陪花歌、离娘歌。还有婚礼活动中所唱的寨门歌、迎新歌、谢师歌、打发歌、酒令歌、贺喜歌、担水歌、谢情歌等。此外,还有回门时在酒席上主客对唱的酒歌。
 
三、花苗山歌像一首精美的新唐诗,韵味无穷
  据说,苗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由于逃避战祸而消失。后来,花苗的祖先就利用汉文字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记载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其他民族称花苗是“唱苗歌、说汉话”。花苗山歌秉承唐朝诗歌的风格,在歌词句式上非常讲究工整和韵律,大都采用比喻、夸张、借代、拟人、对偶、反复、反问、引用等艺术修辞手法。一般为四句七言体。如:“太平年间歌好唱,槐花树脚好歇凉;人不唱歌人快老,花不当阳花易黄。”除第一句鲜有三字以外,都是每句七字。每首歌词视内容的需要有四句、六句、八句,甚至几十句不等。每两句为一个基本单位,总句数均为偶数。如:“郎乡好,郎乡新屋层踏层;门前栽有摇钱树,日落黄金夜落银。”每首歌要求押韵且合平仄,有的按本地方言和韵。如:“传”字读变“旋”,“唱”字读做“向”,“江”字读成“刚”。花苗山歌唱法也多样。从腔调上来区别,可分为酒歌调、茶歌调、担水歌调、倩口歌调、对口歌调、戏赖歌调、酒令歌调、高腔歌调等8种。其中的酒歌调和茶歌调为男子多声部集体合歌的腔调。担水歌调为女子多声部集体合唱的歌曲。在合唱时,无论男声或女声,均由一名歌师领唱,先报明歌词,再由一名歌手起歌,确定音调。然后,其他多名歌手集体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合唱。这种可以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体合唱的多声部民歌,既没有人指挥,也没有器乐伴奏,却能按照统一的要求唱出整齐合一、高亢激昂、悠扬婉转、悦耳动听的美妙歌曲,让音乐界不少的专家和学者感到十分惊讶。以前,虽说花苗姑娘很少与汉族接触交往,一般不会说汉话,也不认识多少汉字。但是,她们与男子一样,通过民间歌师的口口相传,精心培训,可以熟记许多的汉文字花苗歌词。她们进入歌堂对歌,可以唱上几天几夜,对答如流。
  四、花苗山歌像一坛陈年老窖,清香醉人
  “歌养心、饭养身”是花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花苗的村村寨寨,男女青年在谈情说爱时,借歌传情;亲朋好友在欢聚时,唱歌助兴;喜庆盛宴场中,用歌伴酒;在田间地头耕种,以歌提神。唱山歌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常态,或者说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花苗山歌是一种语言和情感的艺术升华,能起到文明交往、陶冶情操、调节气氛、扬善抑恶、教化民众、健康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古往今来,其执着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繁衍生息、和谐共存的精神动力和心灵寄托。花苗所在的区域,多属高寒山区,水陆交通不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长期以来,在大山里生活的花苗人,可以说是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因为有了山歌文化相伴,他们的精神生活还比较充实。据调查,多年以来,人们的平均期望值寿命一直较高,一村一寨七八十岁的老人居多。除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之外,喜爱唱歌也许是他们延年益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这里还有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那就是花苗民众,从古到今离婚率极低。多少年来,花苗的普通家庭,绝大多数是通过唱山歌认识而恋爱结婚的。通过这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夫妻,有着良好的思想感情基础。一旦双方结合,都能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另外,因为有了山歌文化,人与人之间也就多了一条特殊的沟通联络思想感情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多年以来,花苗内部的各户之间、房族之间、村寨之间一直非常和谐,与周边的其他民族的交往也非常友好。
   花苗人用她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然而,他们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由于受到当代新文化的影响,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逐渐消失,花苗山歌文化也将面临失传的危机。因此,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迫切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我们当代人为之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

作者: 来源:潘启斌
网站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