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菜地苗寨故事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2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秀丽的万财苗寨(龙本亮)

  

  从靖州县城出发,沿靖黎省道向西南行驶10多公里,在铺口乡偏坡地段拐上乡村公路,过了即将蓄水的金麦水库,便来到菜地苗寨的地界。烟雨蒙蒙中,远山,树木朦胧如绿雾,近处,各色小花姹紫嫣红锦被一般铺在公路两旁,路下边是弯弯曲曲、潺潺流淌的清澈小溪。进入苗寨,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苗家吊脚楼,还有一株株虽饱经沧桑,但依然苍劲挺拔、春意盎然的守寨树,守护着这方乡土,见证着人事变迁,印证着一代一代相传的苗寨故事:

 

古老的黄柏苗寨景(龙本亮)

 

  潘步花与700年黄柏古寨

 

  菜地苗寨属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由黄柏、菜地湾、万才、岩嘴头和关上等五个自然团寨组成,总人口1486人,绝大多数为潘姓。五个自然团寨中,黄柏寨最古老,是锹里二十四大古寨之一。据潘氏族谱记载,黄柏潘氏祖籍江西吉安府,因宋朝官兵围剿“南蛮人”,潘氏祖先举家逃亡,几经辗转先后到甘棠、中黄、芳团等地居住,然后到地崩定居,开疆拓土、人丁兴旺。到元朝中叶,地崩苗寨的人口已远超其承载能力,种地和打猎都得去很远的地方。一天,潘步公、潘步花、潘步位三兄弟外出打猎,在三爬界的深山老林里发现一头大野猪,兄弟们追呀追,一直追了几十里,在一个山谷的小溪旁才将野猪打死。捕获野猪后,环望四周,这山谷有一块宽约50丈、长有100多丈的小盆地,这里树木葱茏,土肥草丰,飞禽走兽,时隐时现;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山谷边涌出几处清泉;小盆地的下端被从左边山梁上延伸过来的小山麓围的严严实实,好一个聚宝盆呀。兄弟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定居的好地方。

 

漂亮的菜地湾苗寨(龙本亮)

 

  几天后,潘步花就带着妻儿,到这里开荒种地,围场打打猎。并取寨名为黄柏,于是步花公就成了黄柏苗寨的开山鼻祖,至今有700多年。后来又有吴、龙、陆、马、熊等五姓人家搬入,于是史上有黄柏6户之说。明清鼎盛时期,黄柏有360户,寨内建有鼓楼、书院,四周建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楼。相传当年修建通往山外的石板路,每家只负责一鼟石板阶梯,就修通啦,正好360鼟,如今尚有石板路可考。

  再后来,有的人家搬到溪水下游几里远的地方建了菜地湾苗寨和万才苗寨;有的则迁徙几百里路到贵州、广西和本省的通道定居,迁徙到贵州、广西和通道的大多仍然取寨名为“黄柏”或“黄柏屯”。

 

地背群村永赖碑(杨云模)

 

  潘登榜与生态文明

 

  看到这个小标题,您一定觉得笔者故意做作,华众取宠。古人哪有生态文明哟!有的,至少我们苗家人有!苗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苗族始祖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在中原大战中被炎黄部落打败后,逃往南方。然后,苗族被历代封建王朝蔑称为“南蛮”、“苗蛮”等,并进行长达数千年的围剿与同化。为了生存,我们苗族的祖先们被迫不断地向崇山峻岭迁徙。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苗族的祖先适应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讲究生态文明。耕作因地制宜,开山造田,挖沟引水,自流灌溉。新化紫鹊界梯田便是蚩尤后裔的杰作;建房讲究依山就势,建寨讲究山环水绕,大树佑护,易守难攻。相传枫木为苗族先祖蚩尤的精气所化生。

  蚩尤战败后,“皇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云籍七卷》卷100《轩辕本纪》)。所以,苗族每到一处都在团寨四周普植枫树,秋天满红枫,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寄托着苗族人对祖先蚩尤的无限思念

菜地湾原是黄柏溪下游两里许的一个山湾,黄柏寨鼎盛时期,被开垦为菜地,因此得名。然而菜地湾还一个名称叫“羊偶”(苗语,汉语意为:池塘寨)。菜地湾为何又叫“羊偶”呢?这个名称源于一个叫潘登榜的人。潘登榜作为菜地湾的建寨鼻祖,秉承了祖先的建寨遗风,率领寨民们在四周植树,花8年时间在寨脚挖了12口池塘,再从地妙寨的三水湾开挖一条8华里长的水渠来灌溉池塘和农田。水渠要经过地妙吴氏祖坟的后山,吴氏以破坏风水为由阻工,官司一打就是18年。直到靖州府来了一个聪明的州官明断:祖坟很重要,祖坟龙脉不能破坏;但种田更重要,水渠必须挖通。他作出了一个两全其美判决,不开挖山体,打制安装石槽过水。于是,修了18年的水渠终于竣工通水,池塘清水常满。使它充分发挥了防火、灌溉和防盗(护城河)的作用。枫树是所有苗寨的守寨树,但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树种—槐花树。关于槐花树,有个玄乎的传说:一个潘姓小伙和一个吴姓姑娘相恋,迫于“舅霸姑婚”,不能成亲。于是他俩“相偷”(私奔)去了云南,苗歌有记载“相偷走,我俩相偷去云南,云南地界没人管,我俩相爱六十年”。由于在云南生活不习惯,生儿育女后又迁回菜地,当地的一种槐花树,花、果实及树皮均可入药。他们带了几颗槐花树种回来,种在寨边,成林后,夫妻俩用它为乡亲们治病,特别是治疗小儿疝气有特效。于是槐花树被誉为患儿的再生父母而被供奉,锹里人编有“昆仑山下共父母,槐花树脚共爷娘”的苗歌世代传唱。

 

楠木山不许舅霸姑婚碑(龙家贵)

 

  潘好山与不许“舅霸姑婚”

 

  万才苗寨也叫万财苗寨,寓意财富多,人才多。历史上确实也名副其实,这里财主多,才子多。道光年间的潘正元之女潘好山就是一个有名的美才女。长得亭亭玉立,面若桃花,印如桃铃。她不仅长得漂亮,还十分聪明伶俐。凭她的美貌与才气,应该嫁给一个“高富帅”。然而道光十八年(1838),她却被迫到地背寨舅父吴家做儿媳,嫁给了又傻又呆、生性残暴的表哥。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舅霸姑婚”。

  几千年来,苗族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围剿,被迫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从明代起历代统治者对湘黔边境“苗疆”的封锁和隔离,造成了“铜不粘铁,苗不粘客(汉族)”的民族隔裂。为了保护苗族的纯洁性和延续性,避免被外族同化、异化,历史上苗族大多不与外族通婚,只准与本民族结亲。加上当时“苗疆”地广人稀,很难在本地找到合适的配偶,通婚圈有的远在七八十里外。菜地苗家“十二皮”(婚礼专用语)在述说接亲情况时道“赶牙系夯,赶久系休,蒙受内单沃,将受内沃海” (汉译:担肉变臭,担酒变酸,去时烂件衣,回时衣鞋都烂了) 。在这种艰苦的生存环境下,舅家为了找到儿媳妇、姑姑为延续娘家香火,就权宜实行舅权婚姻,也就是“舅霸姑婚”,一些地方还称为“回娘头”。明清时代“舅霸姑婚”在苗族地区盛行,据史料记载:“姑之女,必适舅之子为室。聘礼不能措,则取偿于子孙。倘外氏无相当子弟,抑或舅无子,姑有女必重贿于舅,谓之外甥钱,姑女方许另配。若无钱贿于舅者,姑之女终身不敢嫁也。”这种“舅霸姑婚”不仅剥夺了年轻人的婚姻选择权,更严重的是导致近亲结婚,近亲繁殖,使后代的智力和体力都严重降低。

  潘好山被迫嫁给地背寨舅父吴家做儿媳后,“丈夫吴氏又傻又呆,且生性暴戾,常将家中所饲鸡鸭拧勒其颈至死以自娱,亦喜怒无常,以暴打潘氏取乐,令潘氏既生恐惧,又生怨恨,时常担心会被丈夫勒死,精神近乎崩溃。潘氏多次提出悔婚,不被舅家许可,屡提屡遭殴打。最后,潘氏上山采毒蕈害死丈夫”,此事震惊了锹里二十四寨。并由此引发一场旷久的人命官司。吴家三年陈尸不埋,具状上告至靖州府。与此同时,锹里族间有识之士吴光庠、吴通琳、吴士龙及潘好山的叔父潘正立等认为,潘好山投毒杀夫,罪不可赦,但罪恶之源,当是“舅霸姑婚”,此恶俗不废,贻害无穷。亦以此为由,联名具状上禀州府,请求州府制法,永久禁绝“舅霸姑婚”。

 

挺拔的守寨树(龙本亮)

 

  道光二十一年,湖南靖州直隶州最高行政长官宋晏春以及后来的代理州府郑武,正式以州府禁令的形式,批复此案,严禁“舅霸姑婚”,为此,锹里各寨头人分别在上中下锹合款,共同废除舅霸姑婚的旧俗,共倡婚姻自主择配。道光二十一年在中锹地背寨(三锹乡地笋村)立“群村永赖”碑,道光二十二年在上锹的楠木山寨(平茶镇棉花村)立“流芳百世”碑,不许“舅霸姑婚”。

  烈女潘好山投毒杀夫,罪不可赦,这种行为决不可取。但她用两个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不许“舅霸姑婚”,却有里程碑意义,靖州锹里苗族的婚姻制度,由此而改变。州官禁令和民间款约的执行,使得危害甚久的“舅霸姑婚”陋俗得到了有效遏止,新的比较文明的婚姻制度开始形成,促进了苗族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性别比例的平衡 。据湖南大学教授胡彬彬的考证,碑刻明确禁止“舅霸姑婚”、禁止婚姻聘金彩礼索诈,实质是禁止买卖婚姻,并主张婚姻听人择偶,反映了湘黔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婚姻制度的重大变革,具有反封建包办婚姻的进步意义,特别是作为地方性婚姻法规的出现,“在国内当属首例”,比新中国首部婚姻法早109年。

  菜地苗寨的古人古事还有很多:古驿道、茶塘关、黄柏书院、苗家鼓楼……

  菜地苗寨是一个听不完的故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有待您去细细品味。

网站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