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山歌瑰宝大放异彩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0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日益多元化,苗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近年来,从民间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举办了不同规模、各种类型的苗族歌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宣传和弘扬了苗族原生态传统文化,为苗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本文以湘黔两省三县苗族歌会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开展苗族歌会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关于如何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苗族山歌文化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一、瑰宝与魅力

       在湘黔两省所辖的通道、靖州、黎平三县毗邻的崇山峻岭之中,长期居住着苗族的一个分支。因为那里的苗家人日常所穿戴的服饰色彩花哨,格外绚丽,所以,当地的人们习惯把他们称之为花苗。大山深处的苗家人,自古以来,十分喜爱山歌。苗家的少男少女在谈情说爱时,善于借歌传情;大伙儿围在长长的宴席上,喜欢对歌伴酒;人们在田间地头劳动,常常以歌提神。苗家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受到这种山歌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加之一代又一代苗家民间歌师的口授心传,当苗家的孩子到了谈婚论嫁时期,大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当地山歌的各种唱法,以及各类歌词的运用技巧。男女之间、宾主双方对起歌来,可以脱稿唱上几天几夜,难分伯仲。即使是即兴演唱,也能做到张口就来,你唱我和,可谓行云流水,对答如流。

 

  花苗山歌的神奇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无指挥无伴凑的多声部合唱。在合唱时,无论男声或女声,均由一名歌师领唱(俗称报歌),先报明歌词,再由一名歌手起歌,确定音调。然后,大伙儿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各自不同的声部合唱。这种可以由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体合唱的民歌,既没有人指挥,也没有器乐伴奏,却能按照统一的要求唱出节拍整齐、高亢激昂、悠扬婉转、悦耳动听的美妙歌曲,让音乐界不少的专家和学者感到十分惊讶。二是通俗易懂工整押韵的方言歌词。苗族山歌在歌词句式上非常讲究工整和韵律,一般为七言四句体。除第一句鲜有三字以外,其它的都为每句七字。每首歌词视内容的需要有四句、六句、八句,甚至几十句不等。每两句为一个基本单位,总句数均为偶数。每首歌词的偶句最后一字,要求押韵且合平仄,有的按本地方言和韵。如:“传”字读变“旋”,“唱”字读做“向”,“江”字读成“刚”。如果歌词达不到平仄押韵要求,演唱时就会出现“反腔”,从而影响歌曲的整体艺术效果。歌词内容有俗有雅,通俗居多,便于大众交流传唱。三是丰富多样的唱法和腔调。在通道锅冲和靖州地交一带的苗歌腔调多达十余种。如男女集体合唱的有酒歌、茶歌、担水歌、三节逗;男女之间对唱的情歌有倩口、高腔、对口、戏赖、嘎稿、酒令,还有敬酒调、贺礼调等。演唱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对象、歌词而选择相应的腔调。四是演唱者身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在那些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非常匮乏的年代,唱山歌已是苗家人得以欢心慰藉的精神支撑。因此,花苗山歌从产生到发展流传数百载,乃至上千年,都能世代自然相传,并且长盛不衰。

 

  二、危机与挑战

       随着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广大农村外出打工潮的出现,大多数的苗家青年男女,为了早日脱贫致富,而选择常年离乡外出打工挣钱。如今,偌大的苗家村寨,只剩下一些上了年岁的留守老人。现在的苗家青少年一代,绝大多数只热衷于低头玩手机、上网玩电脑,而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唱山歌兴致索然,更谈不上自信与自觉了。由于山歌文化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苗族山歌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为了扭转这种令人担忧的发展颓势,近年来,不少的地方,从民间到政府,除了花大力把苗族山歌逐级申报为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外,还相继组织了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苗族歌会活动。例如, 在2006年秋,通道境内的肯溪苗寨,由民间发起,经当地政府批准,由肯溪村委会组织,成功地举办了“湘黔两省三县边区首届苗族歌会”。本次活动共邀请了以湘黔边区“中岭十八苗寨”为主的20多个代表队参加。此后的几届分别在靖州的地笋苗寨、地交苗寨和黎平的苗柏屯苗寨先后举行。这种新型的歌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宣传和弘扬了苗族原生态传统文化,为苗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但是,由于民间组织歌会活动的经验不足,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给活动的持续性开展带来了新的难度。一是歌会的规范程度不够。如有的把歌会活动所覆盖的区域范围任意扩大,还有的将歌会的名称随便改动。二是参演节目整体质量不高。如有的歌手上台表演不穿苗族服装,有的歌词内容空洞、政治口号过多,传统的原生态的民族性的元素不够。三是歌会活动的正常经费难以保障。

 

三、弘扬与传承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科学界定歌会活动所覆盖的基本区域。当年,首创“湘黔两省三县边区苗族歌会”的初衷,则是按照“语言相通、唱法相同、风俗相近”的原则,以历史上民间所称的“中岭十八苗寨”为基本的地域范围。所涉及到的苗寨分布为:通道2个,靖州1个,黎平15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苗族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原有苗寨的扩大和迁徙,如果仅仅局限于历史上的地理范围,显然与现实不相适宜,应当适当地扩大到其他的花苗村寨,但是不能随意突破上述的基本原则。否则,承办单位会因为活动规模过大、开支过多而难以负担。

 

  第二,要逐步完善歌会活动的运作模式。从已举办的几届歌会来看,则是沿用三县所属苗寨轮流做东的运作模式。因为在这个区域内,三县所属的苗寨个数悬殊较大,如果再按这种模式延续下去,恐怕后续的活动难以为继。笔者以为,可以通过自愿协商、自由组合的途径,每年由一个行政村单独或者相邻几个小自然村共同来承办。通过抽签或者按寨名的第一个拼音字母的顺序来确定承办单位的轮流秩序。这样的一个轮回,则要十年左右,也许是大家在承办能力上容易接受的较为理想的选择。

 

  第三,要尽力拓宽活动经费的筹措渠道。承办一定规模的民间歌会活动,经费筹集是一项基础性有难度的工作。如果仅仅两眼向上,依赖上级政府及其部门给你经费包干,或者是将所有的开支负担全部压在承办者身上,显然是不现实的,应当多渠道多途径去想办法解决。一是要积极向上级争取一部分;二是要协商规定各代表队定额交一部分;三是歌会承办单位要自筹一部分;四是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募捐一部分。当然,歌会活动要坚持“勤俭办会,厉行节约”的原则,坚决杜绝铺张浪费。要用有限的小钱办出有一定影响的大事,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出一届又一届有民族特色的,使广大苗族群众高兴满意的,使社会普遍赞誉的新型民间文化盛会。

 

  第四,要对歌会活动进行充分的筹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足以说明,歌会活动准备工作的重要程度。一是承办单位要提前半年以上做好筹备工作方案,把歌会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要求及时通知所邀请的代表队。作为承办者,要在歌会的活动内容上进行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活动项目上,可以采取舞台表演、演唱比赛、情歌对唱、酒席对歌等形式。演唱比赛还可以具体分为男子组、女子组,或者学生组、成年组、老年组。但是,每次活动所安排的内容不宜过多,做到有所侧重,突出特色,富有新意。二是各代表队在接到邀请通知后,应当及时组织好参演队伍,并利用劳动之余,进行较长时间的演唱排练。如果报名参加的歌手较多,最好是在本村范围内采取公开选拔的形式,确定本村代表队的成员。总之,各村寨要以歌会活动为契机,带动和吸引更多的苗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使更多的苗家山寨与往日一样,山上处处闻歌声,家里天天把歌唱,努力营造花苗山歌文化的浓厚氛围。

 

  第五,要努力提升歌会活动的节目质量。传统的山歌,主要还是局限在自娱自乐的草根层面。而如今的苗族山歌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文化环境,作为一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向外界和世人展现其独特的民族原生态文化魅力,从而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使这种濒临失传的文化得以弘扬与传承。因此,在舞台上演唱的苗歌应当比田野里的山歌,从演唱者发出的声音质量到形体的表演动作,应当更加具有美感,更加富有艺术品味,才能够吸引住广大观众的目光和兴趣,使人们在听觉和视觉感官上都能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染和享受。舞台节目质量的提升,关系到苗族山歌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传承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求参加活动的各代表队,务必在节目编排和演练方面下苦功。要主动邀请机关、学校的文化专业人士对参演节目进行设计编导。要充分发挥民间歌师,特别是苗族山歌传承人的作用,让他们到现场多加指点。同时,还要在保持原生态民族元素的基础上,注重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提升。

 

  努力办好苗族歌会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苗家山寨的群众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使苗家祖先用智慧和汗水所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千古流芳。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通道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正县级干部)

作者: 来源:
网站底部